【智慧党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2022-11-04 0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理解这一决策部署的历史逻辑、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的台阶。

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解决供求失衡问题要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把握两者关系,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其中消费和投资为内需,出口为外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外需急剧收缩,党中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连续下调基准利率等,稳定了经济增长。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使经济迅速触底反弹。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从长期视角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主线。中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稳定和转型发展,而且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不可避免产生产能过剩、债务累积、成本上升等问题,人口、劳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长期发展的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供给侧。201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大力推动“破、立、降”,使供需结构失衡得到矫正,通货紧缩趋向得到遏制,不仅提振了我国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18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更多采取改革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等深层次关系调整优化。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调整宏观政策,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能源资源等供应稳定性下降,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特别是某些国家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经贸规则,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极限施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国内看,近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亟待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针对这种新形势,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基点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赋予了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新的历史特点和实践要求。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求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战略举措,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重大问题。

(一)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时出手,做到适时适度、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浪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在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中,释放两者有机结合新的巨大潜力;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形成两者有机结合新的战略方向,推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良性互动和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从长期看是供给创造需求。发展永无止境,供给端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也永无止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在供给存在卡点、堵点、脆弱点,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就是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一是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可能会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加快补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优质品牌商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生态产品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优化供给结构。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不竭动力。

(三)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供给能力。市场范围决定分工广度和深度。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坚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为市场主体营造长期稳定的良好发展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市场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

(四)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基本盘,要稳住宏观经济大局,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稳住能源等初级产品供给,为积极进取奠定基础,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挑战增强底气;“进”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要在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上迈出更大步伐。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供需两端着手深化改革。一方面,供给结构调整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要在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发力,破除制约供给端自我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进供给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推动两者有机结合,要求我们长短结合、稳扎稳打,既做好长远战略谋划,又落实落细各项具体部署。

(五)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从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运动不息的复杂系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联系、动态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割裂、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需求和供给都是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抽象,是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概念。但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连续循环过程,经济政策要着眼全局和整体进行设计,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发展质量、动力、活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挑战。

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主要任务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找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系统有力精准施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和产品,打破外部对我国的围堵打压。要发挥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部分产业国际领先的优势,积极参与推动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巩固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经济运行会有周期波动,但要避免大起大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现代化建设蕴藏的巨大消费和投资潜力。

(三)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化探索和试错过程,其韧性得以增强、效能得以提高,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四)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针对人口变化中长期新趋势,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针对金融结构性重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五)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对某些国家对我国脱钩断链企图,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们愿与各国一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六)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国土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这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七)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防范化解风险是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防范化解风险需要标本兼治。要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需求侧管理,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处理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与此同时,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优化金融体系功能,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达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建立在强劲健康的经济基本面之上。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4日 06 版)